雍布凡手工刺绣工坊、新明泥塑工坊、太阳鸟工艺品非遗工坊……如今,宝鸡非遗工坊正在蓬勃发展,并成为宝鸡传统技艺的“活态容器”,在传承非遗、促进就业等方面颇具潜力。
非遗工坊是传承非遗的“活态课堂”。当人们拿到一件非遗作品时,会对它背后的制作步骤、文化故事产生好奇,而非遗工坊恰恰满足了人们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在非遗工坊内,人们可以真切看到、体验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,融入非遗的创作情境,这使得非遗魅力展示更鲜活、更直观。
非遗工坊成为促进就业的“坚实桥梁”。宝鸡非遗工坊内主要的生产者来自本土乡村,工坊多采用“师带徒”“农户+合作社”等模式,打造小规模“庭院经济”,为当地群众增收拓宽了道路。仅凤翔区非遗工坊就带动了600多人就业,人均年创收2.5万余元,为群众增收添砖加瓦。
非遗工坊还是丰富文化市场的“创意源泉”。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,宝鸡非遗工坊的产品也紧跟市场需求,在样式、功能上下功夫,创新推出一批丰富文化市场的新作品。非遗工坊成为非遗传人、乡亲、学者专家“头脑风暴”的场所,诸多想法由此产生:“我觉得凤翔泥塑材质可以变,但纹饰不能变”“旅游越来越日常化,旅游纪念品要越来越精巧,便于携带”……非遗工坊与市场的对接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,满足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丰富性的需求,也让非遗在市场推动下焕发新生机,产生良性循环。